太阳是黑色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开始查阅资料

今天开始看一下我想搞的一些东西的资料,确切地说就是虚拟机和编译器方面的。那天在剑桥大学网站上看了比较详尽的XEN的介绍,想必半年前我在CSDN上看到的一点点信息来说无疑是丰富了不少,不过还没有细看。

根据彭老师的一些建议,我还是打算把虚拟机构建成能够生成Java字节码或者是CLI字节码的机器。这样也许兼容性要好得多。虚拟机在国内大学中无疑不是重点课程和研究方向,但是国外的很多大学都有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今天查到资料,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博士就构建了一个虚拟机??Joeq。而这个虚拟机已经成为了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编译原理课程的一个基础。另外提一句的就是,斯坦福大学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授者就是龙书的作者,Jeffrey Ullman!

另外,找到了Flex(Lex的快速版本)的源代码,正好可以研究一下,扩充这学期的成果。也可以用于构建编译器。

目前的任务就是好好看看Java虚拟机和CLI的规范。不过,阅读量比较大。还好,已经找到了几篇比较这两大虚拟机系统的论文。

感觉差了很多

今天从书店买回来了一本叫《游戏之旅——我的编程感悟》的书,一方面因为作者是国内知名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的作者,一方面也因为作者年纪轻轻却已经背负上了“大师”的称号,让我很想知道他的成长经历。

整个晚上都在翻看这本书,没有仔细抠每一个细节,不过在翻完了整本书以后还是很有感触,也很兴奋。作者基本上是自己的同龄人,诉说的故事和经历也是我很熟悉的。虽然从作者谈论的很多东西看出,作者的确还不是能够完美解释编程领域的很多东西,而且关于开发流程和开发经验的东西也略显单薄,但是正本书给我的感觉仍然是流畅和诚实的,说自己知道的东西,而不说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作者的经历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和作者一样,我也是从苹果的电脑起步的,甚至作者介绍的“中华学习机”,我也曾经用过了很久。只不过,作者的QBASIC,换成了我的LOGO。

而我和作者也是同样在中学加入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队伍。和作者不一样的是,我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理想的名次。当然,我也和作者一样,受益不少。

说起来,很多方面我都比作者差远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能够像作者那样狂热地去编程。所以,至今都没有太大的长进。而且我也没有那种精神。这也造成了我最近一两年,本该快速提高的两年,耽误了不少。

我最近也想写一些东西,然而我现在发现,还是缺少积累。慢慢写吧。

GOOGLE的魅力

如果说以前还没有体会到GOOGLE的强大能力的话,那么今天我的确有一点吃惊。很早以前就知道了GOOGLE的Earth和Map技术,特别是这两个产品还催生了所谓的AJAX,使其成为当今最火热的Web开发趋势。不过我今天要说的是地图搜索所带来的一些东西。

很多人热衷于看到了美国军事基地的飞机。的确,我看到了令人恐怖的飞机数量和巨大的机场。也看到了北欧的大片森林。不过我想说的是,这背后带来的深刻变革却是非凡的。人们的视野变得无比开阔。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看不到遥远的地球另一端。我们几乎可以查到想要去的地方的门牌号码。

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快乐,更多的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去看自己的星球。而人类则变得无比渺小。 

我们中国的开源

说实话,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配谈论开源。在很多人的心里,开源就是免费。免费的东西就是拿来以后不通知任何人占为己有的东西。我们的理念就是,看到一个好的开源软件,然后改装改装,就成了我们的作品。之后的事情就是拿出去卖钱。

从本质上来说,开源的意义是在学术上的,而并非商业模式上。我们国内很多人叫嚣开源,可是却没搞清楚学术的开源以及商业开发的开源之间的区别。对于很多使用者来说,使用一个软件不会去关心这软件本身的意义,更关心这个软件究竟是否好用。同时,用户最关心的还是,谁会对这个软件的行为负责。所以,任何一个开源软件如果要投入到市场就必须有一定的商业模式,在这个商业模式之下,有人对这个软件负责,这样才能使这个软件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不能寄希望一个普通用户因为操作系统的问题就到一个开源开发社区去询问,这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样,,可以修改源代码对普通用户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相反地是,还给用户的误操作买下了隐患。

国内的程序员对开源社区的贡献非常少,却想从中得到最大的效益,这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心态存在某些问题。事实上,开源软件成功的地方商业软件业非常成功,美国很多大公司一方面在商业模式上走很远,一方面又支持开源运动,这本身就不矛盾。可是我们为什么非要去强调开源而去贬低商业模式呢?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讨论开源不开源,GOOGLE的东西都不开源,但是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准。创意才是最重要的。微软从来就不支持开源社区,但这不妨碍他们的产品同样具有开源社区的那种自由。

光讨论开源没有意义。

的确,考试

有时候我自己也很矛盾。现在大学的考试基本上都采取一个模式:老师划定复习范围或者复习提纲,然后同学们在这个范围内去狂背,自然就能够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更有甚者,直接有很多类似考试题目的题拿给大家做,然后到了考场,同学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似曾相识的题目。

我不明白这样的考试有什么意义。甚至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纵使我自己能够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我所想要的分数,但并不能代表什么。

有时候非常渴望能够去做一些研究和开发的项目。遗憾的是,每个学期这样的机会都不多,而老师和周围同学的重视程度都不高。自己做了半天,根本没法交流。

我也开始玩儿CS

其实我是很不喜欢这类暴力的游戏的。因为我本身就不适合玩儿这类游戏。每次玩儿完了以后都满脸通红,累得要死,而且还头昏目眩。但是,最近的确玩儿得很频繁。因为在游戏里面可以很放纵地去杀人。虽然满屏的鲜血常常让人恶心,然而不用去想那么多的事情可以短暂地去麻痹自己。

有几次玩儿了以后都头昏很久,甚至去吐。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友情,没有道理,只有永远的对立,不可能苟且偷生,只能用鲜血和力量去证明一切,让人觉得很纯粹,很放心。

很难想象我会玩儿游戏,更何况是这样的游戏。

里查德 克莱德曼

小的时候很喜欢克莱德曼的钢琴,因为那些曲子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而是非常自由,好听。后来,有人说克莱德曼的水平非常差,仅相当于业余的一个钢琴手。这令我很震惊,直到有一天我真的能够演奏基本上所有他的曲目之后,我发现的确很简单。但是我仍旧喜欢这些作品。

今 天陪一个朋友去人民大会堂看克莱德曼的演奏会。老实说,我本来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传言说,“王子”的水平越来越差,演奏会也是不尽 人意。到了现场以后才知道已经无可挽回。现场全是小孩和喜欢看热闹的小市民。整场演出观众们走动不断。而克莱德曼也是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演奏钢琴。原本希 望听到的一些经典曲目都被改编的二流中国歌曲所替代。最后简直是草草收场。

很难想象这就是克莱德曼的音乐会。不过那些小曲子仍然是我休闲时候最喜欢摆弄的,这和他没有关系。

隔阂

我觉得自己和周围有非常深的隔阂。这种隔阂不是我想去创造的,而是无法回避的。常常希望去和别人交流。可是完全不能够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现在几乎是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过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干一些自己的事情。唯一遗憾的是最近比较缺少动力,一方面因为生病,另一方面的确缺少很多生活中的东西。

意义?

很久不看《GEB》,偶然拿起来,又有了放不下的感觉。关于“意义”的讨论的确很值得探讨。如果真的能够在逻辑和数学的层次建立起“意义”的定义,那么哲学也许完全需要重新构建。

卢旺达

今天我看到《南方周末》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一篇报道,让我非常感慨。一位加拿大的将军曾经在卢旺达做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司令,他认为本来可以阻止大屠杀的,可惜联合国和西方国家都没有任何兴趣去阻止这场人类的悲剧。联合国本来都希望撤出所有的维和部队,不过这位将军留了下来,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去救助周围的人,被卢旺达的人尊称为“卢旺达”的辛德勒。然而,大屠杀的记忆让这位将军回国后无法解脱,两次自杀未遂。最后还是写了一本书,回忆了大屠杀,得过加拿大的总督文学奖。
这篇报道中有两句话非常有震撼力。第一就是报道的标题,西方国家不关心卢旺达是因为这里不产石油。第二就是这位加拿大将军质问自己的话,在卢旺达遭受大屠杀的时候,美国人在关心辛普森的杀人案,他不知道是不是卢旺达的人就不像人,还是有一些人更像人。
其实,卢旺达的悲剧根源也是殖民主义的结果。两个种族完全是人为分开的,没有任何的道理。而互相的仇恨,也是人为煽动的结果。可是,西方社会完全对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难道只有犹太人的屠杀才是屠杀吗?非洲死几百万人和没有发生这些事情是一样的吗?
很难说我们每一个人对此都没有责任。人类的悲剧没有人去关注和反思,肯定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