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北大的译名
最近有人在沸沸扬扬讨论北大清华的译名。其实在我看来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北大是叫“Beijing University”还是叫“Peking University”,都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可是不少人把这个事情上升到了不该有的高度以后就难以收场了。
最开始挑起事端人的认为,全国所有的大学都遵从普通话的普及要求,更改了所拥有的旧译名,如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最后只剩下北大清华死守住自己的名字不放,搞起了特殊化。反驳的人认为,清华的发音比较特殊,写成“Tsinghua” 要比“Qinghua”更容易让外国人发音。而北大的拥护者则说“Peking Unibersity”在国外比“Beijing University”更知名,同时还保留了文化的传承。
事实是这样的,北京大学在国内响堂堂,国外却没人听过。有人在国外问了身边的人,没人知道北京大学。而国外著作和百科全书里面,北京大学都是“Beijing University”。清华的情况呢,首先,也许是照顾外国人发音,可是全国除了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的“厦”在英语里也不好发音,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更改过来的。
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过程中,透露出的北大清华是“最高学府”的封建等级观念让人作呕。好似这两个学校就要特殊一些,就要为我独尊。
联想到前段时间报道的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我就想说一句,北大的学生凭什么就不能卖糖葫芦?北大的学生就都要比别人高贵?
北大号称中国的民主摇篮,可惜封建思想比哪里都严重。
言论自由?
日前,欧洲的数家媒体都刊登了以默罕默德先知为题材的漫画,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谴责和不满,同时,甚至引起了极端组织的警告。而舆论也迅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这些媒体的举动,认为这是捍卫了言论自由,而阿拉伯世界的不满,正是他们对民主的无知。一派则认为言论自由也有底线,尊重他人也许比言论自己更加让人接受。
不过有一点则是很明显的,欧洲认为言论自由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欧洲的形式,民主也只有形式,那就是欧洲的形式,别的种族和拥有其他信仰的人必须要接受这样的言论自由的形式。在阿拉伯世界看来,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欧洲看来,言论自由是不可侵犯的。所以,说到底,这还是文化冲突造成的扭曲。
对待文化冲突,平等互利,尊重他人才是解决的方式。绝对不能强加于别人自己的意志。如果说到言论自由,为什么伊朗总统的一点点关于犹太人的言论就让欧洲受不了呢?这说明,所谓的言论自由有很大的偏见性。这是倾向一边的言论自由,是伪自由。文明绝对不是挑衅和歪曲。对于宗教,欧洲的理解也许和阿拉伯世界非常不一样,但这也不成其为漫画中歪曲对方的理由。
事实上,欧洲人的心里就没有把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看成什么好东西,在他们看来,所有伊斯兰世界就是恐怖主义的代名词。问题是,他们思考过没有,伊斯兰世界好好生活了那么多年,是谁逼迫他们拿起武器的?
言论自由,那么西方社会为什么那么讨厌半岛电视台?看来,问题绝对不是言论自由。
IA-32 Intel Architecture 读书笔记(1)
IA-32 Intel Architecture 读书笔记
IA-32架构的简要历史
Intel微处理器的架构历史其实并不长,而每一代的分界也十分清楚。唯一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就是,微处理器的分代和微处理器的产品编号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也就是说,几个不同型号的微处理器也许是一代产品,使用的是同一个架构,而少数相同型号的微处理器,则完全使用了不同架构。
第一代微处理器
第一代Intel的微处理器当然就是著名的8086和8088了。这一代微处理器的技术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086拥有16位寄存器和16位的外部数据总线,20位的地址总线,使得可访问的内存达到了1MB。8088和8086非常相似,不过只拥有8位的外部数据总线。从第一代微处理器开始,Intel就加入了对分段内存管理的支持。4个16位的段寄存器可以让8086和8088支持每一个内存段都达到64KB大小。通过一个段地址和一个16位的偏移地址,可以组成一个20位的地址访问整个1MB的内存空间。
保护模式的引入
Intel 286芯片引入了跨时代的“保护模式”,这一个模式成为了今后数十年程序运行的主流模式。保护模式降低了内存中任务之间的干扰性,保护了各个任务的流畅运行。同时对分段内存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可以形成24位的地址访问16MB的内存空间。
32位微处理器
Intel 386是IA-32家族的第一款32位处理器。它拥有32位寄存器和32位的地址总线,可以访问4GB的物理地址空间。对于每一个任务进程都享受独立的4GB物理地址空间。
从386起,处理器开始支持分段和分页两种内存管理模式。对于分段,还支持了“扁平”(Flat)模式,所有的段寄存器都指向同样的地址,也就是说一个32位地址就可以访问整个4GB的物理空间。对于分页,则使用4KB作为一个页面的大小,并且支持虚拟内存管理。
Intel 486微处理器
486处理器主要在并行处理能力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8KB的一级缓存,集成了x87浮点运算芯片。以往,浮点运算器并不是微处理器的一部分。同时486还开始支持电源管理用于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开拓。
Pentium微处理器
Pentium处理器增强了数据处理速度和能力,一级缓存增大到了16KB,其中8KB用于代码,8KB用于数据。尽管寄存器依旧是32位,但内部数据总线已经增加到了128位或者是256位。其后,Intel MMX的引入则极大的扩展了Pentium多媒体的处理能力,其中SIMD使得数据可以在64位的MMX寄存器上并行执行。
P6家族处理器
在Pentium之后,Intel微处理器的内部硬件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没有改变Pentium的整体架构的情况下,性能的提升主要来自很多细微的地方。P6家族的处理器包括: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 Xeon,Intel Celeron,Pentium III,Pentium III Xeon。
Pentium Pro增强了缓存的能力,一级缓存有8KB,而二级缓存达到了256KB。同时,地址总线达到了36位,这样就可以访问64GB的物理地址空间。
Pentium II的一级缓存有16KB,二级缓存分别支持256KB,512KB和1MB大小,并且加入了MMX技术。
Pentium III引入了流水SIMD(SSE)技术,并且新增了128位的MMX寄存器。
Pentium 4 处理器
增加流水SIMD扩展2指令集(SSE2),扩展支持128位浮点数的运算。扩展了一系列的硬件特性,支持超线程技术。
以上就是IA32 架构的粗略的发展史,我主要是侧重软件编程方面的介绍,重点关注对软件编程会产生影响的重大变化。我们发现,IA32这么多年的变化,从软件的角度来讲并不是特别大,原因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得与以往的代码兼容。在这一点上,Intel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很多8088和8086代码都可以运行在非常现代的Pentium4的处理器上,最大可能的减少了软件的迁移代价。然而,因为硬件条件的逐渐变化,尽管内存的段页式管理从386就基本确立下来,但是内存的访问空间却是不断在增大。这里就隐藏着整个32位系统最大的矛盾,寄存器的位数和地址线的位数一直不统一,当然,这一方面为段页式内存管理提供了方便,但一方面则使代码显得不优雅。到了P6家族,除了寄存器的位数还维持在32位,所有的处理位数都大大多于32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处理器性能的继续提高。所以,64位时代的到来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方舟子
昨天很花了一些时间看了方舟子的BLOG和他的一系列文章。老实说,之前对待学术打假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影响,并没有很在意这类的东西,偶尔有一些关于学术问题的思考。不过我看了方舟子关于怒江大坝修建问题的讲座讲稿 (这些都可以在http://blog.sina.com.cn/u/1195403385找到)以后,才认识到学术打假的问题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学术问题了,而是社会、政治、人性、舆论和道德的综合问题。
应该说,什么东西在中国都有可能是一场运动,而伪科学、伪环保都可能是非常具有危害性的。遗憾的是,美好和严肃的东西一旦披上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就变得十分的丑陋。最严重的莫过于舆论。当下,媒体的新闻道德已经到了一个危急关头。很多记者,很多媒体都不具备完整的良知和职业素养。同时,由这些媒体宣扬的科学和学术,很难是准确地。这样间接的为伪科学、伪环保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还有一些更吃惊的消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新语丝”网站,是有关言论自由的。在这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就不评论了。
虚拟机的研究工作
这两天沉迷于虚拟机的研究工作。最初对虚拟机的认识要追溯到2003年了。心中一直以来隐隐觉得虚拟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特别是因为Java和.NET的原因。最近查阅资料才发现,国外的虚拟机技术已经有了很多重要的突破,包括剑桥大学的Xen项目。而在商业公司中,虚拟机的应用则是更加广泛。且不说像微软、IBM这样的大公司在研究虚拟机技术,光是不少移动设备的小公司都展现出了对虚拟机的浓厚兴趣。
虚拟机技术的发展也间接说明了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成为了当今计算机的很大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会出现虚拟机技术。而当今的虚拟机技术无疑都是和操作系统紧密结合的。不管是硬件虚拟、软件虚拟,还是半虚拟技术,都脱离不了操作系统。这说明,操作系统的互操作性已经非常引人关注了。
未来几年中,虚拟机和操作系统还会有很新的发展。我会逐渐把最近的研究成果逐步公布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和讨论。
喜欢看老罗的东西
尽管最开始在新东方上课并不知道老罗的名声。甚至上完了课以后才听说网上还有所谓的“老罗语录”。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老罗的话语。很多人把老罗的东西当作纯粹的搞笑,大多数人一笑了之。只有能够理解这些话后面的辛酸的人才能体会出这些话语的分量。老罗说自己不是愤世嫉俗的人。可是,平常人都看得惯的事情,老罗都要说上一两句。但是,我们会发现,正因为老罗说上这么一两句,理所当然的事情便变得有一些怀疑。我们终于明白了很多自己看待事情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老罗本身没有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把老罗看成笑料。而老罗自己也很无奈。
Web 2.0?
说实话,自从2000年来,我的开发中心就一直是网络开发,虽然没有太大的成绩,不过对网络开发还是可以说几句体会。网络开发和桌面程序开发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网络开发的程序员需要知道很多杂乱无章的东西,比如HTML、CSS、JavaScript、XML、DHTML和各个浏览器的令人烦恼的差别。同时,作为网络开发的开发平台,ASP、PHP、JSP到后来的ASP.NET、Ruby On Rails都并不是那么优雅,需要非常多额外的工作。
那么现在很多媒体叫嚣的Web 2.0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一切呢?可笑!如果稍微有一点技术背景的人就会知道,Web 2.0根本就不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完全就是一个圈套。用AJAX这样的丑陋框架,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编程模型的差异造成了没法更好的表达业务逻辑和数据。同时,浏览器也制约了更好的用户交互。用JavaScript去控制页面,本来就是一个笨拙的方法。令人费解的是,那么多人为Web 2.0歌功颂德,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不统一网络开发和桌面开发,永远就没法做到更加合理和优雅的网络开发。
值得一提的事,微软的XAML似乎是一条解决道路。
《MSDN开发精选》停刊了
突然看到这个消息,我有一点失落。这个杂志我是从创刊号一直买到了最后一期,18元一本,一个并不便宜的价格。说起来,这不是第一本我从创刊号买到最后一刊的杂志了,《开发高手》是上一本。我还记得自己前年12月份拿着最后一本《开发高手》,站在德胜门地铁站的时候,泪流满面。我难过得不是一个杂志的停刊,而是中国软件业居然容不下一本介绍技术的杂志。后来,多出了《MSDN开发精选》,虽然都是介绍微软的技术,而且大多数技术并不是当前的主流技术,还是未来的一些技术的介绍,但是我觉得仍然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可以扩宽很多思路。遗憾的是,一年多,这个杂志又停掉了。
中国偌大一个国家,就只剩下《程序员》一本专注软件业的杂志了。这怎么让别人国家的人去想象?很多人抱怨,《程序员》不合大家的胃口。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就只有这么一本技术杂志,编辑们肯定也想在尽可能的篇幅内多介绍内容。很多人喜欢说这说哪,可大家有没有想过环境是依靠所有人去创建的。
没有技术杂志,没有技术的交流平台,我们国内的IT产业怎么成长?互联网是一个平台,但是更需要有很多的渠道。
这真是全中国软件业的耻辱。
新的开发环境
经过几个小时艰苦安装的安装过程,终于把开发环境进行了升级。以前的开发环境如下:
Visual Studio.NET 2003
SQL Server Developer Edition 2000
.NET Framework 1.1 SP1
现在的开发环境如下:
Visual Studio 2005 Team Suite
SQL Server 2005 Express Edition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 CTP (November)
安装这样的环境并非赶时髦,主要还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开发环境带来的便利性。不过,这几个产品的安装也的确颇费一番周折。特别是SQL Server,本来准备安装Professional Edition,无奈对内存的要求特别高,也就作罢。
把以前的项目导入VS 2005中,发现编译的时候生成了100多个错误,看来微软C++的编译器都有了一些变化,还得把这些错误给更正了。
以后的开发就在这个新环境下了。
学术造假?
今天看了南方周末上的谁制造了“中国黄禹锡”事件? 因为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我母亲所在的大学,所以更加引起了我的主意。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黄禹锡,这个韩国曾经的骄傲如今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四川大学邱小庆这件事情却折射出了学术造假中国的特色。
首先,我不想去探讨邱小庆教授的学术发明是否是真实的。这个其实也不是四川大学调查团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件事情被捅出来完全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平均,从这一点可以折射出中国大学的学术论文推广上的功利性和片面性。
邱小庆的发明如果是真实的,那么的确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但事实上,一个本该十分纯洁的科学发明蒙上了很多不该有的面纱。首先就是,整个事件中“新泰克公司”这个名字特别显眼。而大家已经都知道了,新泰克公司早早地就盯上了这个还在学术理论阶段的科学成果,妄想迅速的去占领所谓的“15亿元”的市场。邱小庆不顾四川大学的反对,执意和新泰克公司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并且连最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都有新泰克公司的人参与,很难说清楚这位四川大学的教授心中想得究竟是学术还是这个发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更为不解的是,四川大学一直对这项发明的利益分配有很大的意见,当新泰克公司后来对这项发明提出质疑的时候,四川大学并不着急去验证发明的正确性,而是希望和新泰克公司探讨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
现在,四川大学说,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个人行为。简直让人好笑。试想,一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百万的发明,最终的结论论文怎么可能是个人行为,不是组织行为?在整个发明过程中,四川大学为什么没有提出过异议?现在来调查,是否有一点给外界做样子的感觉?
其实,稍微了解我国大专院校制度的人就知道,一篇《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对于个人,对于单位,对于学校意味着什么。那可能就是白花花的钞票。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谋取利益。所以,论文真假没人会去关心,大家只是关心自己能够得到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的很多领导也是论文的署名者,邱小庆自己都说,很多人连生物学常识都不具备。这句话如果让《自然》的编辑知道了,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