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黑色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Archive for the ‘赋格’ Category

其实肖邦

总还是练习肖邦的曲子。也总还是没有练好。有时发现,肖邦的确还是非常敏感。要不,为什么《船歌》的爱情那么富有幻想呢?当初买那本谱子就是冲着 《船歌》去的。五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在阳光下的小船中荡漾起来。可每每开始《船歌》的头几个小节,我就发现自己真的找到了爱,那种天地间悠悠然忘我的 爱。

已经很多年,我不再听肖邦的唱片,我也曾经发誓要演奏所有肖邦的乐曲。可是,现在,还是很难做到真正只关心艺术了。

哦对了,还有《摇篮曲》,如果有更多人知道它就好了。比起布拉姆斯为小孩准备的“摇篮”,肖邦那似睡非睡的梦境是准备给爱人的。

其实,肖邦,只有爱。这也就足够了。

斯克里亚宾的灵动

很久没有仔细听一张唱片,不过这几天听的斯克里亚宾确实让我眼前一亮。的确,要说斯克里亚宾的东西很浪漫派,我承认,但是作品中的那种灵动与秀巧,是任何 一个俄罗斯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不能比拟的。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有肖邦的影子。后期作品在色彩上比法国印象派多了一些黑色。斯克里亚宾的 东西没有那么多厚重的理性折射,非常像阳光般的下午。还有一个作品,我建议大家也可以去听听,那就是他的《钢琴协奏曲》。大家就可以发现拉赫玛尼诺夫的作 品其实有很多斯克里亚宾的影子。但是第二乐章的风铃般的飘逸,是绝对的大师级手法。

他们的肖邦

你听的最多的肖邦的唱片都是谁演奏的?

波 利尼?齐默尔曼?还是阿格丽姬的?是的,名家的肖邦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冷峻的,还是热情的,抑或是有些人所谓的“肖邦化”的演奏,总之我们能够听到无数 的著名的演奏家著名的版本。可事实上,在现代唱片工业时代,有才华的演奏却不一定能够传到我们音乐爱好者的耳朵里。我就很偶然聆听到了这样一个让我眼睛一 亮的“肖邦”。

要说演奏得奇怪,波格雷利奇的肖邦无疑是最奇怪的,但也是最具效果的。不过钢琴家弗莱迪 肯佩夫的肖邦才真正有一种冷峻和古怪的美。说实话,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演奏,有力度,有棱角,绝没有那种拖泥带水。而另一位钢琴家罗兰 彭 蒂宁则出奇得将《船歌》充分演绎。老实说我听过很多版本的《船歌》,但是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浪漫不足。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肖邦的《船歌》众所周知是一 部充满了浪漫气息的爱情篇章。很难得有人能够把这首曲子演奏得既典雅又富有青春的爱。彭蒂宁做到了,而且每个细节都安排得恰当而又不失分寸。当然,这些钢 琴家的肖邦并不能做到每一首都能够演奏得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正常的,我想大家和普通钢琴家的区别就在这里吧。

但事实也是告诉我们,音乐没有权威。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属于他那份特有的情感。

李云迪的新专辑

一直以来都期待着李云迪的新专辑,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对李云迪的喜爱,另一方面的确是很想听一下那种纯正的肖邦。距离上一次李云迪的李斯特专辑已经一年多了,这期间,中国的另一个钢琴家朗朗推出了两张CD,分量都很重,一张是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另一张是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光从CD的选择上来看,朗朗的曲目更宽广些,而李云迪相对来说窄一些,不过这也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比如李云迪在现场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就还没有列入录音的曲目中,这也可以看出李云迪录音的慎重性。这又是免不了去把朗朗和李云迪拿来对比一番,确实让人很伤脑筋,可大凡人们说到这些都会这样,也就不免俗套。

李云迪的肖邦应该说十分正统。当然,所谓正统是指非常符合肖邦本身的那种气质。这里就让我马上想到了另一位钢琴家,波哥雷里奇。这位钢琴大师所演奏的四首肖邦Scherzo是我十分喜爱的诠释。但是,总归说来,不太像肖邦,多了许多叛逆和暴力。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心中的大师普列特涅夫身上,那更是一种拉赫玛尼诺夫的诠释,让人觉得造型感过于重了,少了自然和超脱。这里就稍微多说一点,个人认为,俄罗斯的很多钢琴家的肖邦都过于凝重了,就是色彩太深。法国的演奏沙龙味道又太重,比如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圆舞曲。所以,从肖邦钢琴比赛走出来的钢琴家往往能够更加准确的去表达肖邦。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下越南的邓泰新。这个1980年肖邦比赛的金奖得主无疑是有一点遭到埋没,不过客观来讲,如果你要听见最健康最阳光的肖邦的话,我会推荐你去听听他的演奏。这是一种唯美的享受。

所以带着这些心情去听见了李云迪的演奏后,心里十分信服,一方面是感到了肖邦的真实而梦幻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是对李云迪深思熟虑的演奏感到钦佩。比如,其中的第一首Scherzo并不好演奏,对比过于强烈是很多钢琴家的毛病,特别是中段的民歌更是成了滥情的标本,不过李云迪对情感的控制很好,几乎用白描的方式勾勒出内心的涌动,而最后的爆发同样是透彻淋漓,一点不拖泥带水。相比之下,我觉得波哥雷里奇的演奏也是十分到位的。第三首也是李云迪的独到之处,全曲7分多,比Pletnev和Pogorelich都要快,可是听起来却没有这种感觉。中间大段的宣叙调,李云迪处理得很果断,而天女散花般的下行音阶又那么点点入心。不过就效果而说,Pletnev的无疑是最有欣赏价值的,因为,对强烈,极富戏剧性。

总之,感觉李云迪的演奏正在不断地提高,我也听过2000年他参加比赛的时候演奏的Scherzo No.2,的确不如今天成熟和自然,做作的地方很多。虽然比起当今的很多乐坛新人来说,李云迪的脚步也许慢了一些,不过,我个人还是十分赞成这种精品路线的。期待李云迪能够早日录完肖邦全集:)

Pletnev的普罗柯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我从没有怀疑过Pletnev的大师级水准。事实上,有些人说Pletnev的演奏多少有一点刻意雕琢,是的,从雕琢这点来说,俄罗斯派的很多钢琴家都有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这种雕琢其实是图画了乐曲,是一种形象艺术。最早从霍洛维兹到里赫特再到现在的Pletnev,这种演奏风格得以延续。

以前不是太喜欢普罗柯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主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那种调侃的风格。很多人都认为普罗柯菲耶夫是20世纪的莫扎特。事实上也是,他的作品很少参杂当时的个人情感和环境的影响,纯粹的音乐。这种风格让他不如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也不如肖斯塔科维奇深刻,但是这只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事实上,作为20世纪音乐曾经的先锋人物,普罗柯菲耶夫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作为他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钢琴文献中的精品。

Pletnev在处理上很注意交响化,使得这部作品听起来不是那么钢琴性,这一点正是Pletnev作为指挥家一面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带来的是全曲的把握,对高潮的把握,对比的把握。另外,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了特有的色彩感,整部作品听起来很丰满。

作为另一个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经典的版本太多了。说实话,Pletnev的这个演奏让我听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很普通,当然也很正统。

Fantasie Beta

一主题很明了地放在了那里。问题是如何过渡到第二主题呢?按照一般的规则就是写一个连接部。可是这个连接部是怎么样的呢?

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构思了一个很“暴力”的连接部。所谓暴力就是说很炫耀技巧的音群。而且很肖邦、李斯特式。

拿我平时的审美来说,最讨厌这种曲子,不过我还是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写一个李斯特的东西。

第二主题很昏暗,有一个很奇怪的转调。

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米开朗基利的手刚落下,奇迹就出现了。层次那么清楚,深思熟虑的落健,和几乎幽默的装饰音,都让人感到了大师的风范。当然,贝多芬的这个协奏曲也并非等闲之辈。很多人觉得这部作品受了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影响,但是那种成熟的贝多芬风格已经在这部作品中展现无遗。以前听过布伦德尔的演奏,速度更快些,但是缺少这种幽默感。对,笑,缺少微笑,一种微笑面对生活的态度。是的,很难想象贝多芬的微笑,但是又在意料之中。只有伟大的人才能真正在内心中笑得出来。米开朗基利很让人震撼。不是典型的德奥风格,不是那种不问世事的冷漠,而是在微笑里面透出一份关爱,那种几乎察觉不出的情感的流逝和那种几乎无处不在的浪漫让人觉得既无法理解,当同时又那么自然。第一乐章几乎完美。第二乐章似乎是一种看透红尘的无所谓。但是那种谈话似的调侃却又被米开朗基利敏锐的把握到了。第三乐章排山倒海之势让人感到了作曲家的伟大和钢琴家的创造力。伟大!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真的都是精品。

吉列尔斯的格里格

当亚瑟 鲁宾斯坦在火车站看见那个红发少年的时候,他也许还不能预见到这个少年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几年后,在一次钢琴大赛上,鲁宾斯坦再次和这个年轻人相遇,是的,就是这个年轻人拿走了这次比赛的第一名。对于鲁宾斯坦这样的大师来说,有才华,有天赋的青年钢琴家肯定见多了。不过,吉列尔斯绝对是一个例外。鲁宾斯坦给涅高思说,一定要把这个年轻人弄到彼得堡来。吉列尔斯的天赋不是里赫特那样的狂放,也不是基辛那样的锋芒毕露,而是一种智慧般的内敛。以前通过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就已经认识了吉列尔斯的伟大。但是,很多大师可以通过小品的演奏来得以检验。Pletnev的格里格是色彩飞扬的,是一种很造型化的美。吉列尔斯的格里格来得就自然得多。没有了太多做作,只有不经意间的微笑和叹息。其实,像格里格这种曲子,每个人似乎都可以去尝试,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些曲子激发出火花。吉列尔斯做到了,通过一个个小曲子来,窥视宇宙。这种充满灵性的演奏很让人陶醉。吉列尔斯,果然就是奇迹。

Wand的布鲁克纳第七

Wand的演奏永远是纯粹的德国。和乔希姆的指挥相比,Wand要理智很多。这种理智不是冷酷,而是在恰到好处的地方不过分的去流露浪漫和温情。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常常被滥情。的确,从第一分钟就开始的那种温馨,那种庄严是很多指挥家的最爱,同时过于慢的速度,使本来就很长的曲子显得更加冗长。Wand的开始非常灵巧,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弦乐的流动性特别好。平衡感也特别好。第一乐章的结尾处理得非常宏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庄严给我一种十分悲壮的感觉。第二乐章和第一乐章相比,布鲁克纳显得更加加诙谐。当然还是建立在一种庄严的基础上的诙谐。Wand的演奏很大气,这种大气带来的就是乐队的跳动。第三乐章很美,也很静。第四乐章舞曲的节奏被Wand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总之,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在Wand手中经历了伟大的创造的过程。其实,Wand应该是一个大家的,可能是那种本性,决定了这位伟大的指挥家的低调和睿智。

乌戈尔斯基的穆索尔斯基

听乌戈尔斯基的”Pictures at the exhibition”绝对是一种不同的感觉。是的,这种感觉是不同里赫特的,也是不同于基辛的。乌戈尔斯基一开始就是一种悲情,一种庄严。穆索尔斯基的这个作品绝对是一部杰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关键是这种诠释的基础是什么?是图画本身?还是展览?乌戈尔斯基的演奏使本来很雄壮的地方格外的悲凉。和Pletnev相比,乌戈尔斯基更侧重的是一种情感。而Pletnev的演奏很有造型感。一种塑造的感觉。这点和Horowitz是差不多的。俄罗斯钢琴中间的几个很有造形艺术的钢琴家都对《图画展览会》有惊人的诠释。乌戈尔斯基的演奏是貌不惊人的。“古堡”那段是哀而不伤。有诉说不完的惆怅。“漫步”主题十分的无奈,但是又有一种很奇怪的坚定。这就是一种很深的功底。说实话,听乌戈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给我一种心中完美诠释的典范。一直以来我都对很多钢琴家对这首曲子的演奏不太满意。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么一种演奏。现在,我很想听的就是乌戈尔斯基的舒曼的《童年憧憬》。以前看过《爱乐》介绍过。看来,一些不太知名的钢琴家中并不是没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