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黑色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Archive for the ‘赋格’ Category

费卢西奥·布索尼

最近读了《布索尼》,他的人生和成就有这么一些方面值得分享:

  • 布索尼早年被当做是神童在欧洲到处巡游寻找能够赏识他的导师。当然,这主要是来自其父母的压力。
  • 后来他在赫尔辛基、莫斯科、波士顿都短暂教过学,其学生包括西贝柳斯。当然,从多年的经历来看,布索尼似乎对教学工作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他还曾经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有着短暂的教学生涯,但很快就发现这不适合他。
  • 从20-30多岁起,布索尼就建立起了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的声誉。他已经可以依靠演奏和其他演出在柏林生活得不错。然后也有不少环欧洲和美国的演出机会。
  • 但从内心深处来讲,布索尼依然希望能够被认为是一个作曲家,甚至是一位类似李斯特这样集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为一身的大师。作为作曲家来说,布索尼虽然从很小就崭露头角,表明其有着这方面的天赋,不过却很长时间并没有自己的代表作。
  • 很多人了解布索尼主要是从《恰空》和其他巴赫的改编曲开始,布索尼不仅改编了一些巴赫的作品,而且还编撰了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以及《平均律》。这足可见布索尼对巴赫的喜爱。当然,这也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布索尼作为作曲家的某种声誉。很多人仅仅记住了布索尼在这方面的贡献。
  • 布索尼写了四部歌剧。其中,要数《图兰朵》和《浮士德博士》最为其看中。不过,从题材上看,他敢于写这种别人已经写过的题材,可以看出布索尼对自己的某种程度上的自信。
  • 布索尼在作曲上其实非常有进取精神。他研究和改变了勋伯格的作品,还针对调性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研究。
  • 布索尼还是一个量产的音乐品论和学术作家。

Sigismond Thalberg

Sigismond Thalberg是一个传奇而悲剧的人物。在世的时候,他和李斯特是劲敌,被誉为是天才钢琴家作曲家。早年在巴黎、维也纳以及其他欧洲城市开音乐会赢得轰动,甚至惹得李斯特嫉妒。他也有不少的钢琴作品,在世时被认为是伟大的作曲家。然而和李斯特形成鲜明反差的是,Thalberg离世后迅速被遗忘。他的名字鲜被提及,作品更是无人问津。基本上没有作品被音乐会演奏。今年来,他的作品主要由意大利钢琴家Francesco Nicolosi推广。

在亚马逊上买来仅有的六张CD(如下,基本都由Francesco Nicolosi演奏),应该说Thalberg还是应该有他的位置的。不少曲子有肖邦、李斯特的影子,但也有不少创新之处,比如“三只手效果”,也就是说用两只手演奏出三个手的感觉,据说就是他独创。

这里推荐几首有代表性的曲子:

  • 《Souvenirs De Beethoven – Grand Fantasy On Symphony #7,Op. 39》,非常有创意,有钢琴化的张力。
  • 《Fantaisie sur des motifs de Semiramide, Op. 51》,中间段落非常梦幻,然后又有很英雄气概的主题。
  • 《Grande Fantaisie Et Variations Sur Des Motifs De La Norma, Op. 12》,中段主题非常辉煌,出其不意。
  • 《Grande Caprice Sur Des Motifs De La Sonnambula, Op. 46》,主题很优美,中段辉煌有英雄气概,变奏都很美。

Thalberg的谱子也很难找。费劲周折才找到了几个名作,目前我在练习《Grande Caprice Sur Des Motifs De La Sonnambula, Op. 46》,非常有张力的幻想曲。

里查德 克莱德曼

小的时候很喜欢克莱德曼的钢琴,因为那些曲子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而是非常自由,好听。后来,有人说克莱德曼的水平非常差,仅相当于业余的一个钢琴手。这令我很震惊,直到有一天我真的能够演奏基本上所有他的曲目之后,我发现的确很简单。但是我仍旧喜欢这些作品。

今 天陪一个朋友去人民大会堂看克莱德曼的演奏会。老实说,我本来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传言说,“王子”的水平越来越差,演奏会也是不尽 人意。到了现场以后才知道已经无可挽回。现场全是小孩和喜欢看热闹的小市民。整场演出观众们走动不断。而克莱德曼也是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演奏钢琴。原本希 望听到的一些经典曲目都被改编的二流中国歌曲所替代。最后简直是草草收场。

很难想象这就是克莱德曼的音乐会。不过那些小曲子仍然是我休闲时候最喜欢摆弄的,这和他没有关系。

开始学钢琴

两年之后,我又开始考虑学习钢琴的事情。这次真得很让我感到迷茫。的确,我现在似乎很难找出一个理由让我继续跟随老师学习钢琴。即便是我现在的演奏过于不规范,但是,我更喜欢的是这样没有约束。然而,很多时候,我还是渴望有人能够指导我,毕竟,我希望能够演奏得更好。

那天和同学到她的老师家,听了一堂课。应该说,收获还是有的。只是,我不知道那样是不是音乐。即便是100%地按照原谱演奏出来,即便是所有的断句都是正确的,但是我听不到任何的情感。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学院派的作风?

怀疑归怀疑,我还是对找一个老师抱着一些幻想。如果真的能够有人能够在艺术上进行沟通,无疑是最好的。

聆听《弥赛亚》

今天从音乐会回来,感觉还是不错。这是第一次听韩德尔的《弥赛亚》,即便是有一些细节没有很入神,但是还是能够体会到这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妙之处。这 次演出使我对音乐的一些感慨又加深了。首先,不管是演奏的乐团,还是合唱团,都不是特别专业的演奏家组成,甚至我的一位外国同学也加入了合唱的队列。虽然 担任独唱的都是职业的音乐家,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种让普通人参与音乐中的方法非常好。我早就提出过,音乐需要普通人的参与,而不是什么特别高贵的 东西。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就是,似乎只有有钱人才能去聆听音乐,可恰恰这些人并不能够真正去理解音乐。而且音乐本来就是大家的,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看,演奏水平高低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参与程度。而这次《弥赛亚》的演出证明,业余的普通人照样能够唱出非常高的水平。
还有一点,我们很多人对待音乐的态度和国外是不一样的。因为普通人能够参与,所以,国外的音乐是一件很严肃的娱乐。娱乐是由于大家能够从中有享受。而严肃 则是对待它的态度是认真和虔诚的。相反,我们对待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则很多是任务。就拿学校的合唱团来说,都是给领导演出的,从来也没见过和同学们在一 起。所以,这样也就很难演出真正的音乐。

韩德尔的《弥赛亚》最出名的就是合唱“哈里路亚”,当然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有一个规矩就是在这段合唱 的时候要全场起立。这个习俗来自《弥赛亚》首演的时候,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在这段合唱的时候站了起来。从此,凡是这段合唱时候,全场观众都要起立。本来,我 比较担心会出现什么混乱的场面。不过,当唱到这一段的时候,全场都非常自觉地站了起来。看来,这几年,我们国内的观众渐渐也都规范了起来。但是我前面的小 女孩似乎对整场演出并不感兴趣,聒噪不安。看来家长有时候真的是一厢情愿。
演出中途还提供免费的葡萄酒,而整场演出,外国观众的数量差点让我怀疑进错了地方。这一点真正体会到了国际城市的特点。

肖斯塔柯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一直被称作是20世纪的“贝多芬”。他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15首交响曲和15首弦乐四重奏。然而,肖斯塔柯维奇的钢琴作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肖斯塔柯维奇年轻的时候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钢琴家。曾经还打算去参加肖邦钢琴比赛。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当一名作曲家。即便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现有钢琴的谱子,然后再有的乐团总谱。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短小的协奏曲,每个乐章都很精巧。这首曲子是给肖斯塔柯维奇的小儿子考音乐学院用的,结果当然是他儿子如愿以偿进入了音乐学院。

从 总体的风格上看,这首曲子是浪漫主义和现代派的一些结合。第一乐章,整个风格非常清新。钢琴一直都处于断音,结尾部分的华彩则有了一丝拉赫玛尼诺夫的意 味。第二乐章,据说是肖斯塔柯维奇最美的一个乐章。但事实却是,肖斯塔科维奇只要在他愿意的时候,总能够写出非常宁静而且安详的片断。这个乐章可以和拉威 尔的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比美。第三乐章则是灵动的快乐。很有生气。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个第二乐章放在那样两个乐章的中间。我曾经反复的听那个第二乐章。其实,后来我可能算是明白了。这部作品可以算是肖斯塔柯维奇最轻松的作品。但是,即便如此,第二乐章也透出了深远的宁静和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哀愁。

(这首曲子最初推荐给她,也是希望她能够听到那个第二乐章)

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

昨天偶然买到了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的谱子。其实这部作品也不是很熟悉。耳边响的都是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今天去实践了一下,特别兴奋。首先,我其实基本不演奏巴赫的曲子的,自从多年前考级以后就没弹过。主要还是觉得自己没水平,弹不好,这是实话。

不过今天很顺利就开始弹了《意大利协奏曲》,突然觉得指尖好像有了某种魔力。而且我突然找到了类似古尔德的感觉。巴赫从来没有这样动人过。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巴赫的伟大。决不流露任何情感。

开始练习肖邦的《第四叙事曲》,难度的确比较大。不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非常内敛。

当黎明不再悲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晚上必须要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否则很难心静。

很遥远的过去,第一次听的时候,想象穿白裙子的女孩在蔷薇的阳台上。阳光在绿色的摇曳下洒在碎石子路上。

演奏肖邦还是要年轻人,总是技术上永远达不到最佳的境地,但是那种只有年轻才能体会得到的情绪,是很难跨越年龄的。

John Ogdon的拉赫马尼诺夫

说实话,很久以前就买了John Ogdon的那三张CD。为什么一直没有感觉呢?因为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确和普通意义上的有一些区别。然后了解了一些Ogdon的生平。出身是不错 的,得过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大赛的奖。从年代上来说,和Ashkenazy是一代的人,只是名气上没有他大而以。

Ogdon的拉赫玛尼诺夫 是一种神经质的,也许是因为他本人就患有神经方面的疾病。同时这样的神经质很难引起真正的爆发。不过,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则非常引人入 胜。这部作品本来不为人知,但是在Ogdon的演奏下,散发出了难得的魅力。很难说这样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不过Ogdon的《音画练习曲》就显得要差了很多,一方面可能是他患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年疏远钢琴,很难再到达一个真正的高度。

Ivo Pogorelich的幻想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Ivo的演奏,我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什么叫钢琴怪杰。Ivo剃着光头,看上去比较消瘦,而且演奏过程中不断咳嗽,让人很担心他的 身体。最初听Pogorelich当然是他的肖邦和他的布拉姆斯。今天上半场演奏了一首肖邦的夜曲,和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从曲目来说,都是熟悉的曲子。 但是他的演奏绝对不平凡。

首先,速度非常慢,甚至慢得让人透不过气,然后就是细节清晰而且层次非常多。有时候两个音就在完全不同的层次。而且正如他以前所有的演奏一样,强弱对比非常剧烈。肖邦的夜曲演奏得支离破碎。奏鸣曲则完全变成了痛苦的记忆。最后一个乐章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恐怖。

下半场是斯克利亚宾的第四奏鸣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奏鸣曲。速度照样是非常慢得。而且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当然压抑的时间更长,而且很痛苦。特别是拉赫纳尼诺夫完全就是地狱般的救赎。最后的爆发,简直就是末日的来临。

说实话,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完全感受不到Pogorelich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音乐完全和生命等同起来。虽然我们不能够理解全部。但是这种精神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