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第一学年有感
明天,也就是周一,我将到本地一家小公司去实习。从而也算是在美国的第一学年彻底结束。
回首这一学年的学习,感慨还是良多的。这里说说主要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我所在的大学并不是美国的顶级学校,比如MIT或者是斯坦福之类,但是30左右的排名也使得我的一些观察可能还是比较符合美国一流大学的情况。
应该说,这有很多东西是和国内大学一样的。比方说,有人逃课。比方说,期末抱佛脚。比方说,炒作业。尽管我是研究生,但是我观察的本科生也经历着我们在国内所经历的类似生活。在这里,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力平平,至少说也就是图完成作业。真正有能力的并不是多数。两极分化其实也很严重。有人能够每个暑假都找到实习。有人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并且业务不错(在我所助教的两个学期,都碰到了自己开公司的学生)。当然,也有人作业也没法好好完成。特别是我当助教,有一些计算机的课程需要做课程项目,如果我不在最后一个星期提醒那些学生,鲜有人会真正按照进度完成。很多学生找到我,一脸无辜,说自己如何如何花了时间,但是就是做不出来。有时候一听就知道是瞎说,做不出来情有可原,那是水平问题,可是,有人连编程环境都没有配置好,这就是问题了。当然,最终期末的成绩,好坏真的很分明。
学校有两座图书馆,但真正爆棚的时候也就是期末。平时人流量和学生人数相比还是有差距。美国学生平时的生活除了学习,最终要的莫过于聚会。一般来说,从周四晚上开始大家就去聚会了,图书馆人数就非常少。我们图书馆的书籍馆藏十分丰富。不过就我借过的上个世纪70年代的几本书来说(并不是很偏的书籍,而是经典教材),我经常是第一个或者是第二个借书的人(因为有记录之前谁借过),让我有时候觉得这里的人没有好好利用起资源。
然而另一方面,美国学生对于资源的利用却又让人瞠目结舌。我们学校有两个室内体育馆,有一个足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排球场,若干网球训练场地。室内体育馆一个是篮球馆,另一个是健身用的,里面有游泳池,室内球馆,和近一百个跑步机和其他健身器材。注意,这些设施的使用完全是免费的。即便是这样,美国学生依然嫌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有人居然在学校的校报上反映,不少学生还花钱到附近的负费健身房去。同时,我们学校有四个食堂和两个学生活动中心和一个和北京音乐厅差不多大小的表演艺术中心,但是学生嫌这些建筑太过于分散,希望学校建设一个集学习、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学生中心,内带电影院。当我看到这样的报道,感慨这里的学生真的是生活过于优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希望这样的学生从内心真正去体会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疾苦,甚至仅仅是去体会困难一点的生活,都是天方夜谭。
美国学生的社团活动和业余生活还是很多。但就我观察来看,学生组织的活动规模都比较小,极少有那种劳命伤财的大型表演性活动,比如晚会(值得回味的是,两次大型晚会性质的活动均是中国留学生会组织的)。这让我印象很深刻。对于国内的很多大学生活动,我们可能过于要求场面性和组织性。但另一方面,美国学生对于“社会性”活动均非常热衷。比方说达尔富尔问题的演讲,整个场地人员爆棚,却鲜见我们中国留学生的身影。甚至是介绍四川西面那个自治区情况的演讲,也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我可能是在那里的唯一中国人)。不得不感慨,我们的不少留学生还过着看看书,打打球的类似中学生活。眼下,那位富有争议的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宗教领袖就要在7月份到我们学校讲学一周,价格不菲的5000张门票在15分钟内售光。不知道我们中国留学生又有什么反应。
在这里,研究生的生活是非常忙碌的。我已经记不起有几次是晚上11点以前离开图书馆的了。大多数时候都要忙到深夜。然而收获却是显著的。最明显的并不是知识上的提高,因为知识本身在哪里都可以学习,最大的提高来于如何指导自己去学习,也就是如何为自己的学习找到动力。仅仅完成课程和导师交给的一些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说我们一直有一个偏见,说中国大学里面的课程设置没有太多用,很多东西都过时了,或者说与工作不相干。不少同学抱怨学的东西没用。那我要说一句公道话,这里的很多课程,甚至大多数课程也和国内一样,与工作毫没关系。把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觉得能力不行的责任推卸给学校,是很愚蠢的。事实上,在美国,如果你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那些工作技能没有一项是直接在大学里面教授的,没有,也不可能。抱怨学校的同学们最好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从8月份开始,我就从系里面的助教工作转去我们学校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担任研究助理,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