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黑色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Archive for 11 月, 2005

终于完成了词法分析的生成器

今天终于完成了词法分析程序的生成器。1000多行代码。应该说,还是离我自己预先期望有一些距离。因为这个是“编译原理”课程作业的一部分,所以时间比较紧。我开始打算用纯粹的C语言编写,可是后来发现代码量还要增加不少,于是就加入了一些C++的特性。这一点,如果以后有时间会改成C语言。

详细的技术细节,会慢慢公布。

对于痛苦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珍惜“痛苦”这个词汇。我觉得这其实是生活的原动力之一。但真正要去解释什么是痛苦,我又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曾经,我非常严肃的探究了痛苦的意义。但是现在我要说的是,我竟然开始怀疑痛苦的存在性。痛苦是不是也是幻象呢?

我一直抱着这么一个想法,解救所有在痛苦中的人。尽管看上去我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但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自己应该为整个人类去做一些什么。但是,我突然遗憾的看到,周围的人似乎都不真的痛苦。这就时常让我莫名其妙了。就好像医生被告知不存在病人一样。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乐于叙述一个寓言。假如,一个人的理想就是在蔚蓝的大海边去钓鱼。那么这个人怎么去实现这个理想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现在就去海边。但是,现实的制约是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鱼竿费用等等。于是,他想到了奋斗。那么一提到奋斗,问题就多了。比如,如何奋斗,需不需要上学,需不需要家庭。

可能有人没看懂这个故事的意义。我的意思是说,人的理想本来可能都是很原始,很朴素的。但是为了这些朴素的理想,也许我们要走非常多的路,甚至都是些弯路。当我们挣了几百万的时候,还真有心情去钓鱼吗?未必。

痛苦就在于这里。

同样的事情

现在很多事情真的很怪。又是上周的情况,很多人围在我旁边,只是我感到无限的悲哀。老实说我不是不愿意给大家解答编程序的问题,只是老师都不解答,我在整个教室里面被叫来叫去,整整一个小时。我的名字从来没有那么“响亮”过。真的很讽刺。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虚伪。不想帮助别人就算了,还说那么多酸话干嘛。我不喜欢的是这种招来招去的方式。很多人根本就不是为了编程。完全就是要完成作业,抄了我的程序连装样子的问一下都不问。我故意在程序里面加了两行注释,结果很遗憾的看到整个教室都在传阅着带着两行多余注释的程序。很伤心。
强烈的对比是走出了教室,又没有人过问你的任何事情了。大家又是陌生人了。好像我就只是程序而已。

我从来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乐于帮助别人的人。这种乐于帮助和很多人理解的完全不一样。我希望的是真正的帮助,而不是害别人。不过,谁来帮助我呢?在我需要的时候?

肖斯塔柯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一直被称作是20世纪的“贝多芬”。他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15首交响曲和15首弦乐四重奏。然而,肖斯塔柯维奇的钢琴作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肖斯塔柯维奇年轻的时候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钢琴家。曾经还打算去参加肖邦钢琴比赛。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当一名作曲家。即便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现有钢琴的谱子,然后再有的乐团总谱。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短小的协奏曲,每个乐章都很精巧。这首曲子是给肖斯塔柯维奇的小儿子考音乐学院用的,结果当然是他儿子如愿以偿进入了音乐学院。

从 总体的风格上看,这首曲子是浪漫主义和现代派的一些结合。第一乐章,整个风格非常清新。钢琴一直都处于断音,结尾部分的华彩则有了一丝拉赫玛尼诺夫的意 味。第二乐章,据说是肖斯塔柯维奇最美的一个乐章。但事实却是,肖斯塔科维奇只要在他愿意的时候,总能够写出非常宁静而且安详的片断。这个乐章可以和拉威 尔的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比美。第三乐章则是灵动的快乐。很有生气。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个第二乐章放在那样两个乐章的中间。我曾经反复的听那个第二乐章。其实,后来我可能算是明白了。这部作品可以算是肖斯塔柯维奇最轻松的作品。但是,即便如此,第二乐章也透出了深远的宁静和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哀愁。

(这首曲子最初推荐给她,也是希望她能够听到那个第二乐章)

有时候就是这样

有时候就是这样,别人记住你,不是因为你这个人,而是因为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完全可以独立于你本身存在。

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多人,从来不打招呼,平时也没说过两句话。可是他突然在某件事情上发现了你的价值,于是热情得让你感到有一些不真实。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周围有比较多的人时,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十分厌恶这样的事情。这其实很不尊重人。

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

昨天偶然买到了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的谱子。其实这部作品也不是很熟悉。耳边响的都是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今天去实践了一下,特别兴奋。首先,我其实基本不演奏巴赫的曲子的,自从多年前考级以后就没弹过。主要还是觉得自己没水平,弹不好,这是实话。

不过今天很顺利就开始弹了《意大利协奏曲》,突然觉得指尖好像有了某种魔力。而且我突然找到了类似古尔德的感觉。巴赫从来没有这样动人过。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巴赫的伟大。决不流露任何情感。

开始练习肖邦的《第四叙事曲》,难度的确比较大。不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非常内敛。

永远的爱情

据德国《世界报》和美联社11日报道,一则兄妹乱伦的社会新闻眼下轰动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现年28岁的德国小伙帕特里克于2000年邂逅了失散多年、当时年仅16岁的妹妹苏珊,从此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从2001年至2005年,他们同居一处接连生下了4个孩子。11月10日,莱比锡市法院以乱伦的罪名对帕特里克作出了2年半监禁的处罚,而妹妹苏珊则被判处接受社会机构察看一年。
据报道,帕特里克和苏珊的畸情孽恋始于2000年。时年23岁的帕特里克由于时常受到养父的打骂和嫌弃,便萌生了寻亲之念。养母告诉他,他的生母仍然健在,并且与一个女儿相依为命。
2000年夏,帕特里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穷困潦倒的母亲和时年16岁的妹妹苏珊。帕特里克于4岁那年被送给了现在的养父母收养,而妹妹苏珊也于出生后不久被送人领养,直到6岁时方才重新回到生母身边。
失散多年的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贫寒的日子倒也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母亲在儿子回家2个月后,便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家中仅剩下兄妹二人相依为命。作为男子汉,帕特里克主动挑起了生活重担。妹妹苏珊生得如花似玉。在朝夕相处之中,这对苦命兄妹之间居然悄然萌发了爱意。
终于,他们不顾一切地偷食了禁果。由于对避孕措施一无所知,年仅16岁的苏珊不久便怀了孕。从2001年来两人生了4个小孩。(袁海)

怎么说呢,看了这则新闻,突然非常感动。我一直都非常崇尚,最最本真的爱情。虽然这样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

今天差点就买“浮士德”了

为什么没有买呢?因为觉得翻译的确有一些问题。首先看了几页,觉得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很难说有什么见地。不过想看这部书倒是已经很久了。歌德的这部作品对后来欧洲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称作是“世俗的圣经”。

其实就算买了,现在也没时间看。。。。

还有,看到了巴金的《随想录》。巴金,这个名字已经非常久远了,以前看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不过没有太多的印象,说实话,感觉并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这一点,今天从巴金自己的嘴巴里得到了印证。他自己也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文学家,或者叫没有入门的文学家。其实,这是诚实的。《随想录》很多话都是真话,但是也让人看到外部社会对这位伟大的良心的某种摧残。

这本书也没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