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8 月, 2005
Hélène Grimaud的唱片
Hélène Grimaud的唱片越来越有味道了。其实最早听到她的钢琴作品还是买得她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客观地说,演奏中规中矩,甚至有一些呆板。没有歧视女性的意味,但是女钢琴家演奏拉赫玛尼诺夫仍然有一些气势上的问题。后来,听了她来到DG后的第一张专辑,感觉成熟不少,特别是贝多芬,富有流动性。而这次的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奏鸣曲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现代的风格。
其实一直以来,都开始厌倦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那种滥情似的演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当然,对于这方面的反面——极度理性还是存在一些敬畏。特别是Pollini的演奏,简直就是现代工业化的演奏。太过于金属质感。不过,细细听来,这种看似没有多少感情的演奏却往往能够包含更丰富的意义。Grimaud对于情感的把握很好,肖邦的奏鸣曲没有成为救赎的祭品,而是克制和流动让我们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甚至是第三乐章也没有夸张各个细节,而是让我们领略到了音乐本身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乐章处理非常到位,若影若现的旋律象风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坟墓的风。这一点的处理感觉比很多钢琴家都做得到位。
拉赫纳尼诺夫的钢琴奏鸣曲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霍罗维茨的演奏几乎每次都要被提及,但是Grimaud的演奏则明显让人感到细腻不少。尽管这首奏鸣曲要求的是一种壮阔的风格,抑或有一点粗犷。但事实却是,细腻的情感更能够让人们接受。纵使你不能在感官上满足这种诠释方式,Grimaud仍然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机会。
肖邦的《摇篮曲》和《船歌》是一对经典的钢琴作品。遗憾的是,老一代大师中很少有人能够优雅地演奏出这两首作品。这些年的钢琴家们已经能够非常有创造性地完成这两首巧夺天工的作品了。Grimaud的演奏非常有品味,女性的敏感和不破坏整体的流畅度,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出来这样完美的诠释。
总体说来,Hélène Grimaud的这张CD还是值得一听的,也希望她能够在DG为我们奉上更多的优秀作品。
准备送走她
我曾经说过不打算写自己的生活,不过这次她要走,我的确是倾注了自己的很多心血。有时候感觉自己把有些东西已经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对的,爱就是信仰。
这次回家感觉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仿佛有一种一夜间成熟的意味。最主要的是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
以后可以开始正常地记录东西了。
回家了更新居然慢了
回家以后更新Blog的时间居然慢了很多。当然这次回家时间比较短,活动安排比较多。所以,更新自然慢了一些。最近了解了一些当今IT很时髦的词汇——中间件和工作流引擎。说实话,我虽然看了不少资料,不过对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一店模糊。可能得真正有了工作经历才能够理解吧。
在为想象中的音乐会准备
这个音乐会当然现在还处于想象中。以后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办成,总之准备曲目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其实这样假象一个音乐会对自己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目前准备的曲目是这样的:
上半场开场是莫扎特的奏鸣曲,三个乐章都要弹,其中第三乐章非常耳熟能详。然后就是肖邦的夜曲和圆舞曲。上半场最后放一个肖邦的大曲子,可能是叙事曲。
下半场开始是贝多芬的奏鸣曲,目前准备是《悲怆》。然后就是李斯特的两到三首曲子。
大体上是这样的,加演曲目嘛,就要看另一个人的准备了
时间的准备是一个小时。
目前的状态是这些曲子都弹得上手,可是要公开演奏,还有很长的路。先拿下莫扎特的奏鸣曲再说。
似乎有一点可笑
“出了国还是要面对现实甚至更苦的现实,打工又学习累得人哭,还不说一些其他的事,诸如孤独,空虚,语言,文化背景,身份,找工作。”
这是一个友人说的话。
好像这些事情不出国就不会经历到。恩,除了语言和文化背景。我发觉不管出不出国,大凡提到国外,大家都有一种莫名的类似于要改变命运的感觉。可是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命运究竟改变了吗?
有人把出国看成灵丹妙药,就像现在有人把读研究生看作是灵丹妙药。可是,如果不把出国看成改变命运的灵丹妙药,我相信很多人就不可能那么煞费苦心地去国外。因为这很扭曲,所谓拿那么多钱和精力仅仅是去上一个大学,真的让人有一点怀疑。
事实上,中国人到目前为止,出国的目的都很明确,一个更好的生活。这一点不管承不承认,事实上就是如此。
可是我还是很疑惑,我为什么要到别的国家去立足?这很让人费解。我也许会说,我出国就是学习,除此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理由让我能够走出这一步。
当然,这位友人不要误会。我并不是针对她说这些的。其实有些东西,等时间久了,自然就明白了。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