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黑色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Archive for 2 月, 2005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

用户需要什么?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美丽的界面、易用的操作和强大的功能才是真正的上帝!而架构、模式、API都是他们所不想关心,也没办法 关心的。我们现在很多问题都在了架构上,都在了具体的编程上,但是我们产品的用户体验实在是差。我们的操作实在是不简便。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微软。 的确,微软很多软件不是功能最强大的,但一定是最好用的。

想到这里,我个人还是十分看好未来几年的Web applications。网络应用不仅仅是网站,而是全新的架构,全新的用户体验。我们应该做的是,打开思路。

不是没有的,只是不在

新年,很久都没有这么过了。当然,很多年来都是一如既往得平淡。今年收到很多祝福,不过那种到处都能见得到短信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而且还有不少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这里也不想多说。当然,也许是我多想了。

真正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倒是下午听了听《梁祝》和《黄河》。总觉得中国人的节日要该庆祝一下。以前对梁祝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今天听,也不像我所估计的那样差。其实抛开一些思想而言,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有一种中国民族的精神在里面。不过说是说不出来的。梅纽因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你问我音乐有内涵吗?我会说,有。如果你问我那它是什么呢?我会说,没法说出来。的确,音乐说出来就不是音乐了。《黄河》问题就要麻烦得多。素材还是不错的,但是就是太杂。而且要把中国的东西硬塞到柴可夫斯基或者拉赫玛尼诺夫式的耀技中,很牵强。但是末乐章绝对是有一定分量的。殷承宗的演奏是很权威的。但是总觉得缺少什么,也许是大气。想听听朗朗的处理。

我不想说生活。对于我而言,也许生活才是虚幻的。可是什么都不是虚幻的呢?

他们的肖邦

你听的最多的肖邦的唱片都是谁演奏的?

波利尼?齐默尔曼?还是阿格丽姬的?是的,名家的肖邦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冷峻的,还是热情的,抑或是有些人所谓的“肖邦化”的演奏,总之我们能够听到无数的著名的演奏家著名的版本。可事实上,在现代唱片工业时代,有才华的演奏却不一定能够传到我们音乐爱好者的耳朵里。我就很偶然聆听到了这样一个让我眼睛一亮的“肖邦”。

要说演奏得奇怪,波格雷利奇的肖邦无疑是最奇怪的,但也是最具效果的。不过钢琴家弗莱迪 肯佩夫的肖邦才真正有一种冷峻和古怪的美。说实话,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演奏,有力度,有棱角,绝没有那种拖泥带水。而另一位钢琴家罗兰 彭蒂宁则出奇得将《船歌》充分演绎。老实说我听过很多版本的《船歌》,但是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浪漫不足。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肖邦的《船歌》众所周知是一部充满了浪漫气息的爱情篇章。很难得有人能够把这首曲子演奏得既典雅又富有青春的爱。彭蒂宁做到了,而且每个细节都安排得恰当而又不失分寸。当然,这些钢琴家的肖邦并不能做到每一首都能够演奏得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正常的,我想大家和普通钢琴家的区别就在这里吧。

但事实也是告诉我们,音乐没有权威。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属于他那份特有的情感。

他们的肖邦

你听的最多的肖邦的唱片都是谁演奏的?

波 利尼?齐默尔曼?还是阿格丽姬的?是的,名家的肖邦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冷峻的,还是热情的,抑或是有些人所谓的“肖邦化”的演奏,总之我们能够听到无数 的著名的演奏家著名的版本。可事实上,在现代唱片工业时代,有才华的演奏却不一定能够传到我们音乐爱好者的耳朵里。我就很偶然聆听到了这样一个让我眼睛一 亮的“肖邦”。

要说演奏得奇怪,波格雷利奇的肖邦无疑是最奇怪的,但也是最具效果的。不过钢琴家弗莱迪 肯佩夫的肖邦才真正有一种冷峻和古怪的美。说实话,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演奏,有力度,有棱角,绝没有那种拖泥带水。而另一位钢琴家罗兰 彭 蒂宁则出奇得将《船歌》充分演绎。老实说我听过很多版本的《船歌》,但是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浪漫不足。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肖邦的《船歌》众所周知是一 部充满了浪漫气息的爱情篇章。很难得有人能够把这首曲子演奏得既典雅又富有青春的爱。彭蒂宁做到了,而且每个细节都安排得恰当而又不失分寸。当然,这些钢 琴家的肖邦并不能做到每一首都能够演奏得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很正常的,我想大家和普通钢琴家的区别就在这里吧。

但事实也是告诉我们,音乐没有权威。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属于他那份特有的情感。

从传销看信仰

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三个传销的人。应该说,传销的弊端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关于经济上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我这里主要谈一下从传销所联想到的信仰问题。

我不想解释什么是信仰,因为要去定义这个名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只是就一些现象进行一些思考。首先,这三个传销的人都很激动,他们激动的不是产品怎么怎么好,而是他们所接受的理念甚至是信念是如何如何的引人入胜。当然这里面有经济的目的在里面,但是更多的给人的感觉是这几个传销的人走火入魔了。可是我们要注意,他们所宣传的种种理论很多都是正确的。所谓正确的就是说是符合当前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东西是很有说服力的,或者说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要真诚,比如要对父母孝顺,比如要以德报怨。如果一个人光听这些是很难做出判断的,所谓判断就是说,我们很难分辨出他们究竟要宣扬的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做人?到底是怎么处事?还是最终的目的推销产品?

可以说经济目的和精神目的在这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我们的理解来看,他们的最初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推销产品。那么,推销就推销,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的大道理,以至于都有一种上升到哲学领域的感觉?因为要推销那些保健类产品还要销售那么高的价格,在手段上需要一种“遮羞布”。同时,高深的理论基础也能够让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容易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受教育程度到达一定水平的人也容易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因为受教育的人最相信的就是书本,而这些传销的人大多能够引经据典,同时又高谈阔论,知识分子就能产生亲近感。当然,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一般人都能看透这种关系。但是,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就有一些糊涂了,究竟这些精神这些理论是为经济服务还是反之呢?或者说得更直白些,他们到底是在推销产品还是在传播某种文化或是某种意识?

我们往往看到传销人员商业的一面,却鲜有人看到精神的一面。当然,我们有时候说,传销害人其实不仅仅指的是商业的一面,也指精神的一面。但是我现在要指出的是,如果我们这么看,那就是,这种传销模式如果才存在了一千年,那么,它还叫传销吗?不!它就是宗教!这么说似乎有点牵强,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精神传播发展的利害性。

也就是说,尽管开始是带有某种很商业目的,也就是推销产品。可是因为有了很多很到的很严密的道理来给这种商业模式做“遮羞布”,推销产品就退居二线。那三个传销的人自己都说“我们不是卖东西的”,“产品只是载体”。

那么商品退到了次席的时候,靠什么来进行继续这种活动?靠的就是道德规范和一种普世理论,比如行善,比如孝敬父母。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当传销活动进行到了靠普世理论维持整个体系的运作后,这种传销已经明显带有了宗教的色彩。

从反面来讲宗教的起源很值得我的怀疑。是的,我们现在看到好多宗教有完整的教义,有一套仪式,有一类人专门从事宗教活动,还有专门的书籍。可是在之前呢?我们自己考究宗教里面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普世的。而我们为宗教做了什么呢?很难说。其实信仰者中东西究竟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别人加于我们的呢?试想一个小孩出生以后常常耳濡目染基督教环境,自然很容易皈依基督教。说到这里,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天主教的起源就在于卖《圣经》这本书(或许最初出来的时候仅仅是奇幻小说之类的书),但是经过类似传销的几千年的发展,《圣经》却成为了宗教的载体,而原先起辅助作用的道德规范和普世法则却成为了教义。